瑞萍|妹子想買藍月卻收到“藍月貝”,商家亂摸不犯法嗎?
我以為我買了一個藍月亮女生欲購藍月亮卻收到“藍月殼”,但是當我收到貨時,我發現它是一個“藍月亮貝殼”。河北廊坊一女大學生在宿舍拿出網上買的洗衣液,惹得室友笑。10月11日,一家銷售“藍月貝”洗衣液的網商告訴吉木新聞,不僅大品牌好用,還支持試用,不滿意可以退貨。(據極木新聞10月11日報道)
“藍月”和“藍月貝殼”傻傻分不清。它們之間,也就是最后一個字的上半部分略有不同。關鍵是很多商家還特意用“一年買一次”的標志來遮蓋上部。此外,產品的整體包裝與藍月亮相似,是大范圍的藍色。這不是商人的本意嗎?
妹子上當了,室友笑了,商家的回應讓人哭笑不得:“藍月殼”是正品,不僅大品牌好用,支持試用女生欲購藍月亮卻收到“藍月殼”,不滿意可以把它返還。說他是正品,承認他不是大品牌,“藍月貝殼”和水貨有區別嗎?另外,商家既然對自己的產品這么有信心,為什么還要去名牌呢?
商家蹭名牌的行為令人惡心。一是公然欺騙用戶;二是損害了正版商家的利益。
不難推測,如果“藍月貝殼”真的靠產品的質量來贏得人心,那么在做大做強之后,必然不會被藍月所捍衛。也就是說,“藍月貝殼”的品牌價值存在歸零的風險。這不是說蹭名牌是炒作嗎?在這種短視的思維下,不要談產品質量。
商家如此明目張膽地玩蹭名牌的套路,消費者一再上當受騙。理所當然地,電子商務平臺應該得到適當的整頓。據極木新聞報道,玩這種套路的商家不止一家,類似的產品也不少。有“藍月貝”和“藍月貝”兩種,大多都遮蓋了“貝”字。從圖片看來,“藍月殼”的生產廠家不止一家,甚至還有一款自稱“大牌”的“藍月殼”,似乎“千變萬化”?難道“藍月貝殼”真的有“正品”和“水貨”之分嗎?如果是這樣,那就太諷刺了。
藍月官方旗艦店客服人員回復稱,“藍月殼”不是他們的產品,他們沒有單瓶2.5kg的瓶裝洗衣液,與類似藍月的產品無關?;ヂ摼W。
“沒辦法”,表達了被扇耳光的當事人的無奈和苦澀。不知道是維權難,還是成本太高,還是效果很小,導致正規商家索性放手。但整個社會真的不能容忍這樣的名牌行為。
保護消費者權益,維護正規廠家利益,需要多方合作。一是電商平臺要承擔主體責任,發揮積極作用。因為最終用戶上當了,平臺的公信力也受到了損害。二是藍月亮作為品牌方,也必須敢于用法律手段維權,否則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損失。三是監管部門也要介入調查,對商家是否違法違規要有明確的界定,電商平臺的責任也要明確。
畢竟,面對商家的套路,并不是每個消費者都有敏銳的眼光。